这些改订之作,虽然也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然而没有哪一部能够取代《宋
史》,甚至不能像欧阳修重新撰写《新唐书》那样,即虽不能取代,但也可与《旧唐书》
并行于世。′山.叶?屋? *首·发,其原因何在呢?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这又得从《宋史》的史料价值方面加以
考察。
宋代史学相当发达,史家辈出、著述宏富,官府的修史制度及机构也相当完善。官
府所修有关本朝的史书有会要、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等。所谓会要便是
分类集中记载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兴废;所谓起居注、时政记便是按年、月、日记载皇
帝的生活起居及君臣商讨军国大事的情况;此外还有根据起居注、时政记修成的日历,
根据日历和其他行状碑铭编年的实录以及博采众书修成的国史。其中会要属于政书体裁,
国史是纪传体史书;其余基本上都是编年体史书。这些史书在南宋灭亡时,多数被元政
府完整地接受下来了,修史时又进行了一些采访、搜集工作,得到了不少的野史、笔记、
文集等。·5′2\0?k_s-w?._c!o.m^《宋史》便是在这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修纂而成的。那么,它主要依据哪一类的
宋代史料呢?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宋代国史,国亡时皆入于元,元人修史时,大概只
就宋旧本稍为排次。”这一说法是符合事实的,《宋史》中的15种志及列传基本来自宋
国史的志及列传;本纪、表虽然兼采实录、日历、野史、文集等,但也是以国史为主干
的(宋国史无表)。这些史书至今大都已经散佚,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
详略各不相同,因而《宋史》的史料价值是相当高的。加上在记载宋代历史各种文献中,
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
广泛而丰富,因而,要一般性地了解宋代历史便不可能离开《宋史》了;众多的修改之
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也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了。·w*o*d*e_s,h!u-c/h?e+n?g,.!n*e^t\
《宋史》修成以后,即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以后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均有刻本。
现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于1977年出版的标点、校勘的版本。本书吸收了学术界长期以来
的校勘、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好的版本,极便阅读、应用。
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
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
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58 《辽史》
穹庐里的春秋
《辽史》也是元代官修的一部纪传体正史,全书共116卷,计本纪30卷、志32卷、
表8卷、列传45卷,另附《国语解》1卷,比较全面地记载了辽代(907—1125年)的历
史事实。
与《宋史》一样,《辽史》也是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
四月开始纂修的,但《辽史》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在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便
完成了。要想修成一代之典籍,无论如何,一年时间是不够的,因而《辽史》完成之后,
即成了二十四史中缺陷最为明显的正史之一。这一点既与如上所述的《辽史》纂修时间
短促,元代史官不能仔细整理、考订有关;也与旷时日久、与辽有关的文献散佚太多有
关系。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开国于公元907年,1125年为金所灭,共历218年。辽朝时,
也沿用唐及五代各国的制度,设立有国史馆,修纂有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等,但
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已经散佚。元后期修《辽史》依据的主要是辽、金、宋人的著作中
的第二手资料。原始文献主要只有以下几种:一、辽耶律俨的《辽实录》70卷。二、金
陈大任的《辽史》。金灭辽之后,曾两次下令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