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展开;后来数朝因为正统义例问题的争论,《金史》的纂修也与宋、辽二史一样被
耽搁下来了。!1+3¨y?u?e*d*u_.`c+o¢m!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正式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皇帝
的支持下,并由中书右丞相脱脱裁定,解决了正统问题,《金史》才与其他二史一起修
纂成功。《金史》是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始修,次年十月完成的,用了一年半的时
间。三史的都总裁官是脱脱,《金史》的总裁官有铁睦尔达世、贺惟一(太平)、张起
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由纂修官沙刺班、王理、伯颜、赵时敏、
费著、商企翁等撰写而成。可见,这个写作班子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班子。
与《宋史》、《辽史》不一样,《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学者们
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与《史记》、《汉书》、
《三国志》等比美。.新¢顽.本?鰰?戦_ .醉?芯^章~结·庚¨芯·哙*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
“《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
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
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
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首先,
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便有许多超越前史的独特之处。如《金史》不但记载了金建国
以后120年的历史,而且为了专门叙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迹,回顾了女真族建国前的
历史,从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备受今人重视;在各《本纪》的末尾,
设立了《世纪补》一篇,专门记述了几位未曾即位称帝,而被后代追认的几位皇帝的事
迹,这在体例处理方面十分得体,为后代修史者所继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专立
《金国语解》一篇,用汉语标出了表现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语称
谓,是参照释读《金史》及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金史》还根据具体需要,
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了金朝与邻国(如宋、西夏、高丽)的和
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内容清晰。.秒^彰!結+晓?税.旺, _勉\沸_越_毒/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也比较得体。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一般记载
比较详细,从而反映出其历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样详略失当、比例失调的现象。
记述历史事实也比较客观审慎,因而,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本书的表和志,使
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如《礼志》、
《乐志》、《舆服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等。当然,《金史》所
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如史实的记载经常出现颠倒,年代顺序、人名地名不统一以及
张冠李戴等等。
《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
的史料准备。
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著作局,
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
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
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
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
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
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