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118章完结

第118章完结

技术,以及冷浆田中以骨灰、石灰包秧根的技术,这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墈,书¨君? .最¨芯*璋*结-庚,鑫.快,它还最先记述了早稻在干旱条件下变异为旱稻的问题,从而在世界生物变

异理论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在麦类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最先指出了以砒霜拌豆麦种子以作防虫杀虫之法,

最先指出了荞麦的吸肥性。

第四,在养蚕技术上,最先记述了利用“早雄配晚雌”的杂交优势来培育新品种的

方法,并指出了家蚕“软化病”的传染性,指出“需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的处理方

法。

第五,较早记述了山羊绒可用于织造之事。

第六,在金属冶炼方面,空前绝后地记述了串联式炒炼法,较好地记述了明代灌钢

工艺的发展,首次记述了今俗称为“焖钢”的箱式渗碳制钢工艺,最早记述了火法炼锌

的操作方法。¢删\芭-看-书\王^ .勉.废′阅?黩^

第七,在铸造技术上,最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述了大型器物的铸造工艺,较早图

示了活塞式鼓风箱的使用情况。

第八,在金属加工方面,最早明确地记述了响铜的合金成分以及有关响器的成型工

艺,最先记述了铁锚锻造工艺、钢铁拉拔工艺以及一种叫做生铁淋口的特殊化学热处理

工艺,较早地详述了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的基本操作。

第九,煤炭技术方面,较早对煤进行了分类,较早记述了煤井排除瓦斯的方法。

第十,化工技术方面,最早记述了银朱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互变关系,可认为这是

“化合物”观念和“质量守恒”观念的萌芽。……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_看′书?君* ,埂¨辛¨罪¨全,还在明代末年,就有

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大约17世纪末年,它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学术界对它的引用

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个汉籍和刻本,之后又刻印了多种版本。19世

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

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如1837年时,法国汉学家儒莲把《授

时通考》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

的书名刊载出去,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别在都灵、

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

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天工开物》和《授时

通考》则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

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其中,国内

(包括大陆和台湾)发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发行了4版,印刷20次;欧美发行1版,

印刷1次。这些国外的版本包括两个汉籍和刻本,两个日文全译本,以及两个英文本。

而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的摘译本尚未统计入内。《天工开物》一书在一些地

方长时期畅销不滞,这在古代科技著作中并不是经常看到的。

75 《农政全书》

杂采众家,兼出独见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

十一年(1562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