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159章完结

第159章完结

高堂知天下风俗也。¢p,o?m_o\z/h-a′i·.?c~o^m.”

通过了解各地方言,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加强中央王朝与地方上的联系,这是

当时方言调查的目的。汉朝官方有无此种做法,已不得而知,但刘歆给扬雄的信中说:

“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傜俗。”

扬雄的回信也说:“其不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帏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扬雄是

西汉时人,这起码说明,方言调查在汉代可能也是皇帝所关心的一件事情。

但是这种通过輶轩使者调查所得的方言材料,随着周秦王朝的败亡,可能也就成了

王朝书库中的尘封散乱之物,西汉前期并未见到有何人加以留心整理。扬雄提到成都的

严君平和临邛的林闾翁孺(“林闾”是复姓)“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而

这两个人不仅与扬雄是同乡,且又都是扬的老师,林闾翁孺与扬雄还有亲戚关系。!白~马·书¨院? ¨芜,错*内′容+但他

们二人掌握的材料并不多,“君平才有千言”,“翁孺梗概之法略有”。但也许正是这

种种关系和他们所见到的材料和拟就的“梗概”,启发了扬雄研究方言的兴趣;而扬雄

本人又曾在汉成帝时“得观书于石室”(皇家藏书之处),并校书于天禄阁。方言调查

的传统和调查所得材料的遗存,应当视为扬雄编撰《方言》的引发契机和初步基础。

所谓“輶轩使者绝代语释”,所指应当是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的“绝代语”的

释义,说得通俗点,就是古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则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汉

时代各地方言的意思。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此书不只是讲“方言”的,它包含了对“绝

代语”的释义和“别国方言”的释义两个方面的内容(依何九盈先生说,见《中国古代

语言学史》)。¨衫*疤/墈¢书_旺\ ,勉′费+悦-读*不过,“绝代语”和“方言”这两个概念,具体落实到某一个词儿上,

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绝对的。书中明言地域区划的,当然是该地的方言;至于

“绝代语”在扬雄时代也许是较易辩识的,今天则不易分辨出来了。

扬雄还是一位古文经学家。据东汉许慎说,汉平帝曾召集百余名学者到未央宫讲解

文字,扬雄根据会议材料,采以作《训纂篇》。《汉书》本传记载他曾教授刘歆之子刘

棻学作“奇字”。所谓奇字,就是先秦古文字中的形体奇异者。语言文字方面的深厚功

底为他撰写《方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扬雄大约在40岁左右从老家到长安,以后一直在长安任职。这就使他有机会熟悉带

有今天普通话性质的当时的“通语”,有机会接触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在给刘歆的信

里扬雄说,在长安时,他常常手握毛笔,携带白绢(写字用),向来自各地的孝廉和士

卒询问各地方言异语,回到家里即加以整理排比。这样的实际调查工作,一直进行了27

年之久。扬雄71岁时死在长安。他一生官位不高,家境素贫,很少有人到他门上。扬雄

把他的后半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方言调查研究工作。扬雄的足迹虽只由蜀郡至长安,但

他握笔携绢的记录工作,已开创现代方言调查的先河。

《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大体轮廓可能仿

《尔雅》体例,但卷内条目似不及《尔雅》严格有条理。大体上,卷一、二、三是语词

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