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变成了世袭。¢2?芭.看!书-王\ \蕞,鑫?漳′結.埂-欣^快/有一块泥板文书记载,国王埃勃利乌姆在位达28年之久,这说明在埃勃利乌姆统治时期,世袭制已经确定下来了。为了表示国王是“天神之子”,国王在登基时要举行奇特的涂油礼,作为一国之主与众不同的特殊荣誉礼仪,这样给王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以“王权神授之说”来作为维持政权的精神支柱。国王是有无限权力的专制君主,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他的意志高于一切。国王为了自己享乐,不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役使战俘和本国劳动人民建造豪华的宫殿。即使退位后,也继续享受国家俸禄。有一块泥板文书记载王宫内的饷金名单上有11700个人名。埃勃拉王国经济方面的特点之一是王室奴隶制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王室庄园(包括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遍布于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有严密的管理体制,拥有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监督。另外的土地私有者是神庙和世袭贵族,神庙的土地财产主要归神庙僧侣所有,不能自由买卖。·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神庙拥有众多的奴隶,奴隶除了耕种神庙田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从事各项劳动。神庙的僧侣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享有不纳税的特权,他们除了从世袭的寺庙职务中获得收入外,还从事工商业活动,如开设店铺和高利贷、买卖奴隶等等,他们甚至参与政治活动,势力日益壮大。世袭贵族的土地来源有三:一是从祖辈继承而来的;二是通过侵夺或购买兼并而得;三是获赏于国王的土地。除了前面所述的王室土地、神庙僧侣和世袭贵族之外,剩下的则为少量的农村公社土地。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无地或少地的贫民不得不依附于神庙或贵族,或沦为佃农,或沦为雇农,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在埃勃拉王国晚期,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古埃勃拉王国实行募兵制,拥有一支兵种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常备军。国王凭借军事力量对内镇压,对外频繁发动侵略战争。泥板文书中有500多处提到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名叫马利(Mari)的城邦。马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埃勃拉统治之下的一个附属国。/齐\盛.暁*税·枉? ¨嶵*新·漳_结-哽*新?哙·据说,埃勃拉国王曾将公元前2480年称为“征服马利之年”。开战的原因是由于马利国王伊布鲁尔·伊尔(Iblulrl)没有按期向埃勃拉王国交纳贡物,并且占领了埃勃拉王国的一个商业殖民地,于是埃勃拉国王派大将讨伐马利,迫使其投降。据记载,埃勃拉国王曾派自己的儿子去统治马利,担任马利的国王。除了统治马利外,埃勃拉国王经常派军队东征西讨,南攻北战,侵略过临近的许多城市。上面提及有一块泥板文书记载了260个城市的名字,据专家推测这些城市可能是被埃勃拉王国征服过的地区。随着军事侵略的胜利和王国版图的扩大,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流入埃勃拉国内,埃勃拉的奴隶制也空前的繁荣起来。
正当埃勃拉王国称雄一世的时候,两河流域另一个奴隶制国家阿卡德(Akkad)王国也强盛起来。阿卡德位于巴比伦尼亚(今巴格达)以北,阿卡德城的国王萨尔贡一世(SargonⅠ,即沙鲁金,约公元前2371~前2316年)先后34次出征,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建立了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年~前2191年),兵锋远达埃及、两河流域北部以及地中海一带。萨尔贡自诩为“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一块记载他的赫赫战功的泥板写道:“萨尔贡,王。俯首祈祷在图吐勒的达干神年面前,他(指神)把上部地区赐予他(萨尔贡),(此即)玛里、拉尔穆提和埃勃拉,直到雪松林和银山。恩利尔不许任何人反对萨尔贡,王。”据此可知,萨尔贡曾征服过埃勃拉王国。
阿卡德王国对被征服的埃勃拉王国旧贵族进行无情的打击,强迫埃勃拉人民交纳贡物、金银和牲畜,并提供奴役劳动,引起了埃勃拉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公元前2291年,萨尔贡一世的孙子那拉姆·辛统治时期,横征暴敛,滥杀无辜,他率领军队亲征埃勃拉王国,并将埃勃拉城焚毁殆尽。但王室档案库中的大量泥板文书幸免于难,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研究西亚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阿卡德王国的军队撤退之后,坚强的埃勃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