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眼见下面没有敌情,岩石下士和加莉娜也收起武器,背上山地背包下来了。
山脚下面的18具尸体都检查过了,也就是无论死活又挨了一刺刀,张思然就下令:把他们步枪的枪栓全部卸了,到时候遇上山涧,就扔到深的地方。
这可跟抗联的作法完全不一样,抗联缺枪少弹,打扫战场很仔细,步枪、子弹、手榴弹甚至衣帽鞋袜都用得上,张思然可没想过要这些三八大盖和七九步枪,甚至那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他都没有打上眼。
他只要罐头和那具八九式掷弹筒以及掷榴弹。
屠刀中士就在卸步枪机枪的枪栓,大熊就在翻日军士兵的背囊里面的罐头,收起来放在一边。
张思然拿起一个罐头看,这是日军士兵最为喜爱的“大和煮”牛肉罐头,不过张思然还是打开一个牛肉罐头检查了一下,他倒不是在检查是否变质,而是在检查是不是真的牛肉罐头。
在抗战前期一直到珍珠港事件之前,那期间日本的牛肉罐头才是真的牛肉罐头,在1941年之前,日本都保持着和美国的贸易,美国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将大量的牛肉出口到日本,日本人在制作罐头的时候,还加上土豆、胡萝卜一起煮,并且放入少许砂糖,酱油调味,这种精心烹制的牛肉罐头叫“大和煮”,日军对这种牛肉罐头极为喜爱,日本平民也很喜欢吃这种罐头。但是牛肉罐头在日本民间销售的很少,几乎全部作为军用品送到前线。
牛肉罐头是日军装备最多的罐头,因为牛肉的热量和蛋白质含量非常高,有利于补充士兵的体力。一般一个罐头里容纳牛肉15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当时这种“大和煮”牛肉罐头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喜欢缴获的物资。不过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彻底切断了对日本的牛肉出口,日本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牛肉供应,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当然就吃不上正宗的牛肉罐头了,为了欺骗士兵的味觉,日本人开始利用牲口的血混合粮食制作“牛肉罐头”,味道吃起来“像甘蔗渣”,日本兵称之为“猪食”。
1943年2月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已经以日军失败结束,日军已经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不过张思然打开罐头一尝,居然还是正宗的“大和煮”牛肉罐头,这还是得益于关东军的供应一直高于关内的日军。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日军的牛肉罐头不是平时可以吃的,只有执行野战任务后勤部门才配发,关东军号称日军最精锐的重兵集团,实际上除了诺门坎和针对抗联的讨伐作战,根本没有进行什么大战,而关内的日军则不同,打的大战多得多,牛肉罐头的消耗也远超关东军,导致关东军后勤部门库存大量罐头在仓库里。
由于讨伐队执行追剿抗联部队任务的时候,常常需要在野外追击数天,所以后勤部门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三个150克的牛肉罐头,在这10具鬼子尸体的背囊里就搜出了30个。
2.
张思然就去找那具掷弹筒,他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掷弹筒手的尸体,把他的89式掷弹筒拿了起来,才发现一枚89式掷榴弹还在掷弹筒里面,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枚掷榴弹取了下来,89式掷榴弹使用的是八八式瞬发引信,落在地上搞不好当场就炸了,这与发射九一式手雷不一样,91式手雷的延时引信长达7秒钟,就是不小心掉落在地上,也可以不慌不忙地捡起来扔到远处去。
日军的标准掷弹筒小组由掷弹筒手和副射手组成,两人身上都穿着专用的掷榴弹携行装具,这种土黄色帆布制造的掷榴弹携行装具,在胸前左右两边各有4个弹袋,两边加起来可以容纳8枚掷榴弹,掷弹筒小组的两个人随身就可以携带16枚掷榴弹,张思然就把掷弹筒手的掷榴弹携行装具取了下来,以及掷弹筒手携带的一个帆布布套,这是用来装掷弹筒的,行军的时候可以把掷弹筒放在帆布布套里面背着。
然后他再去找副射手的尸体,他逐一翻看着鬼子的尸体,就看见了另外一个身上穿着掷榴弹携行装具的尸体,看来这具尸体就是掷弹筒小组的副射手了,张思然发现他手上还提着一个装着20枚掷榴弹的木箱,这种20枚掷榴弹包装木箱分为两层,每层分成2排、每排各5枚,分别由木质支架固定,弹体引信室内装有电木粉模压而成的引信孔堵盖,外部裹有蜡纸。配用的20枚八八式瞬发引信分别用马口铁皮筒单独包装,也放置于同一木箱内,使用前再安装到弹体上,以保证存储和运输时的安全。
他已经决定了,这具掷弹筒就交给孟书何负责使用,因为这掷弹筒大家谁也不会用,到时候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