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清太宗全传 > 第90章完结

第90章完结

崇德七年(1642年),招降男妇幼小一千四百余人;

崇德八年(1643年),获男妇幼小三千七百零三人。

征(黑龙江)索伦部: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获人丁六千九百五十六人;五月,有三百三十九户来降;十二月,获男妇九百余人;

崇德六年(1641年)该部一千四百七十人归降以上统计数字皆据《东华录》,刘选民《清开国初征服诸部疆域考》。。

以上仅举其重要的事例,小规模用兵以及各种原因前来投顺的少量人口末计在内。从地域来看,这些被获取或归降的人们来自乌苏里江及其以东的滨海地区、黑龙江(包括松花江中下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麦利霍夫:《满洲人在东北》一书说满族的形成仅是建州女真,其“凝集地”仅限于建州地即辽东一隅之地,这完全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捏造。。从民族成分看,除了散居边区的女真余部,更多的是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使犬部)、鄂伦春族(使鹿部)及蒙古族(厄鲁特蒙古)等各民族中的很多人被纳入到满族共同体之内。太宗认为,黑龙江流域所居各族人民同满族是一个祖先,语言相同。因此,在太宗看来,毫无疑问他们是满族的当然成员。于是凡俘获的人口和归降的都编入牛录。例如,清军入关前,在松花江下游、牡丹江流域至乌苏里江一带居住着呼尔哈部的八个氏族,即后来称赫哲族的一部分:巴牙喇、脱科洛、努牙喇(或写作拏耶勒、禄耶勒,又写作诺雷、闹雷等)、黑叶、马尔遮赖(也写作墨尔哲勒)、科尔佛科尔、克宜克勒、库萨喀里(或祐什哈里)《清太宗实录》,卷58,22页。《黑龙江志稿》,卷2,51~52页。。这些氏族分别在天聪、崇德年间被招抚。其中巴牙喇、脱科洛、马尔遮赖、科尔佛科尔等氏族全部编入八旗,成为八旗满洲氏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38、39、52分册。。像祐什哈里氏族,于崇德三年(1638年)被招抚后,分别被编入镶白旗、镶黄旗、正白旗;居于黑龙江下游的乌扎拉部也是赫哲族的一个古老氏族,于天聪六年(1632年)来归,编入镶白旗、正蓝旗、正黄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30分册。以上参见《世界民族研究论文集》,141页,1981年11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属于索伦部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崇德五年,有五千六百七十三人分隶满洲八旗,编为牛录《清太宗实录》,卷52,12页。。此后,有三百三十七户共壮丁四百八十一人归降,被安置在乌库玛勒等地,分编入旗《清太宗实录》,卷51,3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