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47章完结

第47章完结

以时间点来看,刘表入主荆州之后便与袁绍结成盟友,共同对抗袁术的势力。·x!j?w/x`s.w!./c\o.m`当时曹操还是袁绍罩着的小弟,刘表自然没有理由对曹操动手,必须等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迎天子,与袁绍彻底决裂之后,刘表才不得不面对亲曹或亲袁的路线选择。

就个人情感面来说,曾经受到“党锢之祸”牵连的刘表,对于宦官子弟出身的曹操,八成是没太多好感的。相反地,曹操奉迎献帝后,刘表对袁绍仍频频以“盟主”称呼,似乎显示出他尊袁的倾向。

然而果真如此,那么实力强大的刘表,又为何没想过趁袁、曹对峙之机,在曹操背后插上一刀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蔡瑁与蒯越都是曹操的超级粉丝。

蔡瑁与曹操是年少时的好友,支持曹操很容易理解;至于蒯越支持曹操的原因就不太清楚了,或许蒯越与袁、曹二人都曾在何进麾下共事,对二人的才干个性有深刻的认识,蒯越与曹操在对待宦官议题上都是急战派,与缓战派的袁绍不同(袁绍表面急战,背地却使用阴招假宦官之手除掉了何进,再出手除掉宦官,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眼下二选一的局面中,蒯越可能会将注码押给曹操。^0\0?暁¨说^网′ \醉¨欣,章-踕^更~鑫¢哙¨

事实上,除了蒯、蔡二人之外,刘表身边的文官清一色全都是“荆州”的“亲曹派”,包括治中邓羲(荆州章陵郡章陵县人)、从事中郎韩嵩(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人)、别驾刘先(荆州零陵郡人)等。

根据史料记载,以上诸人全都“深谋远虑”,早早便看出曹操“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都苦口婆心地劝刘表:还是早点站到曹操那边去吧,跟袁绍站在一条战线上肯定没什么好果子吃。

这种一面倒的记载显然是不合理的,当时就连曹操本人面对袁绍时都没有必胜的自信。荆州诸贤们竟然对曹操那么有信心,曹操在许县知道后大概都要感激得涕泪横流吧。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党派效应。`如.蚊?蛧_ _追~嶵,新!彰!节\当蒯越、蔡瑁二人都属亲曹派时,被他们拉进襄阳小朝廷的人,应该都与他们有着相同的政治倾向,所以挺袁的言论就相对少了,甚至可以忽略。

此外,可能有极少一部分支持袁绍的言论,在事后被曹魏政府给抹掉了,以至于从史书上来看,排除“先见之明”的可能性,荆州诸贤就像是一群马屁精,巴不得给曹操舔脚趾。这看上去确实让人倒胃口。

在这种情形下,刘表即便很想在曹操背后捅刀子,恐怕也只能是“意淫”了。

刘表并非陶谦,入主徐州时带了一众剽悍的丹阳兵,有实力与本地大族对抗,他可是“单马”入荆州,兵力与财力都要倚赖荆州大族,其手下统兵的将领除了自己的侄子刘虎、刘磐外,其他如黄祖、文聘、黄忠等都是荆州本籍,因此当荆州士人们联手抵制他的反曹政策时,名士出身、不善军事、只会高谈阔论(坐谈客耳)的刘表,当然难有发挥的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刘表才会接纳张绣。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大约是在曹操奉迎汉献帝之后,屯驻于弘农的骠骑将军张济也遭遇了缺粮的窘境。他率领部队南下侵入南阳,结果在进攻穰城时被流矢射死,他的侄儿张绣接手了这支穷途末路的孤军。

正当他不知该往何处容身时,久攻不破的城门竟然自己打开了,一名使者呈上刘州牧的唁电。

唁电上表示:对于张济将军的死,本州牧感到相当震惊和难过,对于不能善尽主人的义务,本州牧在此深深致歉,并决定将宛城一带让出,留给贵军做调整之用,倘若还有任何需要,本州牧必将尽力配合。

“刘大人,你有无搞错!人家是来打你的,结果自己不争气死掉了,你不乘胜追击也就罢了,反而让出自己的地盘给对方,你也未免太实在了吧?”

相信列位读到这里,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抽掉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单拿出刘表收留张绣这一节,所有人都会觉得刘表真是天字第一号的老实人。要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