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 > 第162章完结

第162章完结

孟尝君率领魏昭王、韩辰,前往邯郸朝拜赵惠文王、李兑。¢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

魏昭王把魏地阴成(今地不详)、负蒿(今地不详)、葛孽(河北肥乡),献给赵国。

魏君、韩相朝赵,三晋重建联盟。胡服骑射的赵国,取代雄霸百年的魏国,成为三晋盟主。

三晋君臣,从此分为两派。

主流派主张,以赵为首的三晋,应该联齐伐秦。主谋者是齐湣王倚重的燕相苏秦,追随者是离魏仕齐的周最,支持者是齐湣王、赵惠文王、魏昭王、韩釐王。

反对派主张,以赵为首的三晋,应该联秦伐齐。主谋者是痛恨齐湣王的魏相孟尝君,追随者是魏将芒卯、韩相韩辰、赵将韩徐为。

天下局势取决于三晋,三晋两派取决于李兑,于是天下君臣争事李兑。

李兑三年前被苏秦说服,决意取代孟尝君,成为伐秦盟主。去年赵惠文王亲政,李兑大为恐慌,欲借伐秦固位免祸。于是秦伐魏,李兑即救魏。韩亲秦,李兑就伐韩。李兑僅是尚未公开反秦,仍在等待时机。如今孟尝君率领魏、韩朝赵,李兑认为时机已到,立刻公开反秦,故意挑衅秦昭王,收回赵武灵王当年献给宣太后的养邑。·薪.顽/夲~鰰¨栈+ ~庚^薪′蕞~全¢

秦昭王大怒,与魏冉商议,欲让亲秦的齐相韩珉,说服齐湣王共同伐赵。

三晋、秦、齐君臣,忙于合纵连横。

燕昭王听命苏秦,等待时机。

楚顷襄王置身事外,静观其变。

孟轲离齐归邹二十三年,死于邹国。终年八十四岁(前372-前289)。

弟子万章等人,编纂了《孟子》内外篇。

孟轲亲撰的内篇七:《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后人注疏章句,每篇分为上、下,变成十四篇。

弟子万章等人所撰的外篇四:《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后人视为伪作,东汉以后亡佚。

孟轲如此评论自己所处时代——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看\书^屋?暁.说′王? ·追~醉¨新+璋^踕,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庄子八十一岁,改定第六篇《大宗师》。

蔺且问:“何为知天,何为知人?何为真知,何为真人?”

庄子说:“知天就是知晓天道永恒不变,知人就是知晓人道无时不变。丧忘人道伪知,就能破茧化蝶。直面天地万物,就能获得真知。顺应天地真道,因循天赋真德,飞翔天地之间,就能成为真人。”

蔺且问:“何为役人之役,适人之适?何为自适其适,以德为循?”

庄子说:“以君为父者,把君主之役视为命定之役,把君主之适视为自己之适,以人道遮蔽天道,以伪德戕害真德。以天为父者,把自己之适视为命定之适,把天赋真德视为立身之本,以天道鄙弃人道,以真德鄙弃伪德。故曰:‘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蔺且问:“为何适人之适就是违背天道,自适其适就是顺应天道?”

庄子说:“此时此刻勉强自己适人之适,彼时彼刻就会强迫别人适己之适,最终违背真德,变成假人。己若适人,己必不适。人若适己,人必不适。人人适人,必定人人不能自适,必定人人役于他人,必定人人亏生迫生。勉强自己适人之适,实为伪善,却被伪道视为真善。役人就是强迫他人适己,实为真恶,却被伪道视为不恶。没人愿意仅仅适人,人们被迫适人,都是为了役人。役人之真恶,植根于适人之伪善。”

蔺且问:“很多人把适人之伪道,奉为自古而然的真道,甚至以适人为自适。又该如何区分伪自适与真自适?”

庄子说:“适人者必须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