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国一家大型的家用电器生产厂家正在考虑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在电动汽车和双动力汽车方面,也有望开展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扎根于两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联系和相似性,来自两国人民的相互同情和理解。我不能不提文化合作的问题。文化项目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特别是中以两国都是具有同样古老而丰富文化的国家,文化合作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大。
索珊娜.海因美夫人从2001到2006年在中国任职以色列大使馆文化专员,我从她那里了解到,近年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十分活跃,成绩斐然。不少反映中国题材的影片开始在以色列电影院放映,影片的生动故事和所表现的中国社会和自然景象,让以色列观众对中国无限向往。不久前由以色列人摄制的一部影片《面条》,讲述一名中国儿童流落在以色列的生活和命运,在以色列国内引起轰动。 当我坐在特拉维夫一家电影院里观看这部影片,看见那熟悉的人物面孔和熟悉的街道和田野,不由得心潮澎拜,禁不住要飞回到 他们身边。以色列画家和摄影家在两国举办多次艺术展览,像以色列著名摄影家沙乌尔.西加尔在特拉维夫举办的中国人物摄影展,以色列摄影家在重庆举办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摄影展,大屠杀的幸存者露丝.珊妮女画家在北京和哈尔滨举办的个人油画展,均获得巨大成功。以色列的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对中国进行多次访问演出,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以色列交响乐团。在以色列的书店和图书馆书架上,可以找到大量从中文翻译过来的书籍。最近以色列出版了两部关于中国的专门著作, 一本是以色列前驻印度和驻华大使耶雅达.海因姆教授所著《从眼镜蛇到龙》,另一部就是本书的作者,以色列前驻华农业和科技公使奥尔默特所著《我的中国》。在中国,最近出现了热中于了解犹太文化的所谓“犹太学热”,而在以色列,中国文化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戏剧、服饰、陶瓷、杂技以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引起以色列民众的极大兴趣。 中华医药、中国“功夫”和汉语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货。许多以色列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孔子学院在 2007年正式成立。 现在以色列的医院大都附设有中医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