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28章完结

第28章完结

汉阳易手的态势随之被南京易手改变。*a\i′t^i~n/g+x^i^a`o^s·h¢u~o^.^c\o!m*12月2日。从日本赶回来的盛先觉在上海访宋教仁不遇,遇到上海独立的主要推手李燮和,次日访章太炎时,遇到即将出任浙江都督的汤寿潜。几天后他写信给梁启超汇报时,特别留意他们的辫、服,“李服清服(常人服装)”、“汤清服无辫”®。

许多地方易帜之后直接宣布剪辫、易服,比如南昌吴介璋就任都督,规定以青蓝布衣为礼服,废除了作揖、跪拜之类旧礼节,剪掉男子拖在身背的长辫子。®12月11日下午2点15分,上海丝绸业公所在福建路宁波路口举行会议,约150人与会,其中有8个同业公所的32名代表,包括丝绸业同业公所、茧丝业同业公会、当铺同业公所、衣着业同业公所及苏、杭、宁三地的4个同业公所的代表,旨在组织一个国货维护会。会上共有六人发言,他们对剪辫和抛弃中装深感担忧,认为中国有四万万同胞,倘使每人购买价值10元的西服,流到外国去的钱平均就达四十万万元,这样会使中国穷困,衣着业歇业。最后会议决定,国货维护会要在报上发表文章、分发传单,劝大众不改装,如果剪辫仍穿绸料。¢e~8¢z`w?.¢n.e~t^他们将上书沪军都督府要求颁布这方面的布告,引导民众。32名代表表示,将在本月剪辫而不改装,以为榜样。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到下午4点40分才结束,并宣布两天后在老地方再次开会,讨论国货维护会的章程,让人分明感到了易服给这一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难怪当时上海滩出现了这样的洋场竹枝词:广州一宣告独立,到车衣店来订购新式衣服的人即纷至沓来。®辛亥革命的风暴波及广东东北部丰顺县的一个山村,“村里的人,男的少了一条辫子,女的少穿镶边花裙,改穿长裤子。此外,就是洋布、洋伞、洋鞋、呢帽(村民叫荷兰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

民国新立,1912年1月9日早晨,苏州中学学生叶圣陶到校,他和同学要与即将到南京临时政府就任的校长袁希洛合影,大家讨论要一律穿西装,没有西装的只好去亲友那里借,大大忙碌了一番,等到11点衣服齐了才拍照,他也是借来的。®辛亥之前穿西装的人很少,即便有,也以中下阶层的人为多,中等以上阶层的人不屑为之。~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到了革命潮起,举国竞以服洋装为时髦。避乱在沪的遗臣遗民,经济每多困难,平时出门,只能坐黄包车。时人集一联:“革命巨子绿(毡)帽,亡国大夫黄包车。”®身为清廷外务部的参议、外交次长的颜惠庆目睹了北京城的易服,“至于服饰,也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搭配:有人穿着西式晨礼服,却戴着便帽;有人在晚礼服内衬上皮里(由于北京天气寒冷);还有人穿晚礼服,却配上直条纹的呢裤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奇特的现象,恰恰反映了社会思潮和走向,即除旧布新,因此有着内在的合理性。®由帝国人民国,女子的服装变化更大。民国初年,胡兰成小时候跟父亲从嵊县乡下到杭州,给他印象最深的包括“共舞台女子演的髦儿戏,以及街上穿旗袍镶水钻的妇女,着实刺激”。那时,“上海杭州的女子,穿窄袖旗袍,水蛇腰,襟边袖边镶玻璃水钻,修眉俊目。脸上擦粉像九秋霜,明亮里有着不安”®。

共和要多久——袁世凯的疑问

1912年3月28日,共和曙光临到古老的中国不久,云南的白话报纸《民众报》刊登一篇文章《阴间如何采用共和制》,奇特的标题吸引了来自英国的伯格理。文章讲述去年岁末灶神如何升到天庭,报告中国共和制的确立及种种优点。于是各路神仙纷纷聚集,要求中国众神之首的玉皇大帝改为实行共和制。他起初很不情愿,但又怕拒绝此议导致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社会状态,清朝皇帝的命运可能会落到自己头上,因此宣布退位,隐居到西天,并保证不再干预鬼神世界的政府事务。后来众神选举老子为总统,由总统组织内阁,内阁成员都是最著名的神仙。内阁之外还组成了一个顾问委员会,作为一种咨询机构帮助指导新政府的施政。顾问委员会由两位大佛、一名非常仁慈的女神、道家教派的首领及耶稣组成。

记者的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