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性。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由于《五经正义》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又是朝廷颁布的官书,故士子相传习诵,
不易亡佚。被它选用的注本地位大大提高,得以流传至今。更由于它收录了大量重要古
籍的内容,很多书在后世亡佚,后人全赖此书才得以窥其原貌。
虽然不少人批评《五经正义》在疏解上颇多烦言赘语,但它保存古籍史料之功不可
没。
《五经正义》经官方颁定后,便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自唐代至宋
初,明经取士,以此为准。以科举取士取代九品中正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五经正
义》顺应科举考试的需要,革除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又折衷南学、北学(偏重南
学),形成经义统一的经学,在当时确有不可否认的进步作用和积极影响。《五经正义》
的颁行标志着经学史上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此以后,士子
诵习儒经及应试,必须严格以《正义》的义理为依据,不得另立新论,否则便被视为异
端邪说。\2.c¢y,x~s?w-.?n¨e-t/在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实行如此专制的一统,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窒息了学
术空气,阻碍了经学的发展。
15 《四书集注》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至也;物,犹事也。”
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
《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作者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
《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有
《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
朱熹是一位学问渊博的经学家,一生为编撰《四书集注》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称
从30岁起便开始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下功夫。隆兴元年(1163年),他曾取
二程及其门人朋友数家之说撰成《论语要义》。后又作《论语训蒙口义》,以便于童子
习学。·l_o*v*e!y+u,e~d?u,.,o·r′g¢乾道八年(1172年),朱熹又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等几家之
说,加工荟萃,条疏整理,编成《论语精义》和《孟子精义》,后改名为《集义》。在
以上两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修改加工,于淳熙四年(1177年)完成了《论语集注》和
《孟子集注》。因在注释《论语》、《孟子》时,大量引用了二程及他人的说法,故以
《集注》命名。
《大学》与《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篇章,至宋代时被单独抽出。朱熹对二书加
以注释,并都加了“序”、“序引”,每章之后都进行总括。尤其是《大学》一书,朱
熹以程颐的《改正大学》为底本,将《大学》分为“经”1章,传10章,重新编排了章
节。为了阐释理学思想,还按照自己的意思编撰了一篇“格物传”补入《大学》中。朱
熹对《大学》、《中庸》的注释以直抒己见为主,故名之为《大学章句》和《中庸章
句》,完成时间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
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直至临死前仍在修改
《大学章句》中“诚意”章的注。真可谓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四书集注》充分反映了朱熹的“道统”学。朱熹继承二程的观点和作法,非常尊
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让三者与《论语》并列。他在《大学
章句》中推论说,《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10章传,是
“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又在《中庸章句》中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