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
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
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
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
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
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
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
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
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
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