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45章完结

第45章完结

到了南宋初年,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梅蹟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

词。.幻?想~姬` ¨已+发·布_罪.薪`蟑¢结,到明清时,有更多的学者继续指责梅蹟这部书。明梅鷟作《尚书考异》,清阎若璩

作《古文尚书疏证》,清惠栋作《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梅蹟的《尚书》为伪书。这一

来,梅蹟的古文《尚书》其真伪,便成定论。

由于汉朝时从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书》早已散失,东晋梅蹟的古文《尚书》

虽被认为是伪书,但它们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我们

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

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

篇。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纨^夲+鰰`颤¨ !已^发^布_蕞~欣?蟑,劫!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尚书》是难读的。司马迁写《史记》时,采用了《尚书》的材料,或录全文,或

取部分文字,但他运用了“以训诂代经文”的原则,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使

先秦的古书,变成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例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

《史记·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又如《尧典》中的“瞽子”,《五帝本纪》

中改作“盲者”。所以我们可以把《尚书》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

《殷本纪》、《周本纪》等对照来读。

历代研究、注释《尚书》的著作很多,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正

义》,由于它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其中真伪参半,我们必须予以分

辨。~比?奇*中′蚊·徃` ¢最_薪`璋¨节-耕,欣\哙¨即使是伪造的那一部分,也是出于魏晋人之手,对于研究《尚书》来说,也是有参

考价值的。清代学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比较好的注本,它吸收了清代一

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近人曾运乾的《尚书正读》和牟庭的《同文尚书》等,也可供我们参考。

26 《春秋》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

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

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

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

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

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

《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

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关

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