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
影响到宋、辽、金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了那些一无可取
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
的理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
变道亦不变,宋元以来,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
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
王夫之却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势”者才合天理,无疑
是一个进步。
当然,历史遗留的负担毕竟太沉重了,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积淀的毕竟太深厚了,当
这位思想家在进行历史沉思时,常常不自觉地沿袭了传统历史观与道德观,陷入传统的
保守观念之中。如他认为封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
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个永远难以摆脱的
矛盾。他理智上承认“势之所趋”即“理”这一哲学命题,但感情上却不能接受真正扑
面而来的“势”。他骂与正统理学相左的学派,如宋代的苏学、浙学及明代李贽等人的
异端史学,指斥李贽的《藏书》为害尤烈。当张献忠请他加入起义队伍时,他“剺面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