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还甚密,讨论学术源流及异同。*求?书^帮¨ ·芜¢错^内-容!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
进士,其后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纂修和州、永清、毫州等方志。晚年,
得到湖广总督毕沅的器重,入其幕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章
氏著有《史籍考》、《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章学诚为什么撰写《文史通义》呢?由于他对刘知几、郑樵、曾巩等人的史学成就,
不是全部肯定,而是吸收他们有益的东西。他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
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义》所为作也。”(《志隅·
自序》)在章氏看来,刘知几、郑樵、曾巩在史学上各有优点,但却不全面,所以他才
写《文史通义》,吸前人之长,加以补充发挥。应当说,章氏的史学观点,正是发展了
刘知几等人史学思想而形成的封建社会末期比较完整的史学体系。
《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但是,由于该
书版本很多,内容不尽一致。.E`Z,暁^税!枉. `哽+薪!罪-哙,1921年,吴兴刘承干所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
内篇增1卷,又增《补遗》8篇。解放后,中华书局据刘刻本排印,又附增《补遗续》5
篇。另外,旧本《文史通义》卷前刊有章学诚次子华绂写的序文一篇,刘刻本未载,解
放后排印本补入。
章氏撰写《文史通义》,大约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
为止,历时20余年。由于版本不同,我们只好综合不同版本的内容,将其涉及史学理论
的主要内容,简介于后。
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
皆史也”。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
在《浙东学术》中,进一步阐述:“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
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章氏提出“六
经皆史”的命题,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
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吴/4\看·书~ `追~嶵?欣.彰/劫?虽然“六经皆史”不是章氏的
创见,在他之前王守仁已提出“五经亦史”的见解,但是在乾嘉时期,针对“汉学”注
重“舍今求古”的考据和“宋学”专尚“空谈性天”的两个极端,“六经皆史”提出学
术必须“切合当时人事”,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的提出,源自章氏史
学“经世”的思想,不但将史学的产生上溯至《六经》之前,而且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
围,对先秦史学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对于“六经皆史”的论述,《文史通义》
的《易教》、《书教》、《诗教》、《礼教》、《经解》、《史释》、《浙东学术》等
诸篇,均有涉及。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散见于《史德》、《说
林》、《书教》、《答客问》、《原道》、《释通》、《古文十弊》诸篇中。章氏发展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他说:“史所贵者义
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史德》)具备“义、事、文&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