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称为“史
学”。“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来,
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然后,“义”
毕竟是史家主观的东西,那么,如何使主观的“义”与客观的“事”一致呢?章氏认为,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这是说,史家治史要有尊重
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这里的“天
人之际”,是指客观的史实与主观的史家而言,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
实。所以,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
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史德》)这是“欲为良史”
的基本条件。
在章氏看来,古来史书就其性质而言,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所谓“撰述”和“记
注”(《书教》),或称为“著述”与“比类”(《报黄大俞先生》),又称之为“著
述”与“纂辑”(《博约中》)。虽然称谓不尽相同,而含义并无区别。前者指史家的
“独断之学”,即史学著作;后者属文献资料汇编,即史料纂辑。章学诚可说是我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