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说它对“商贾之事,阙而不録”。,w,z,s^k′b*o.o!k..¨c′o¨m/其实,书中不録的,是那种弃农经商,
(“舍本逐末”),周流天下,买贱鬻贵,积累资本,重利盘剥农民的富商巨贾之事。
然而,它对季节性较强的农村集市商业活动却非常重视,书中“杂说第三十”对谷类、
葵、榆诸篇有多处记述。集市所售之物多为农民生产的剩余物,或利用农闲制作的一些
手工制品(椀、车毂等)。物品售罄,季节一过,售者又都回到农业生产上去,不致因
此而影响农业生产。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所需“莫非种植之物”、“钱货无所交流”
的社会实际。
全书的结构体例也相当严密,每篇由篇题、正文和经传文献组成。根据不同作物,
所述详略不一。篇题下有注文(援引历史文献和亲自调查),相当于“释名”、“集
解”,包括异名、别名、品种、地方名产、引种来源及其性状特征;正文则为实际调查
和亲身体验(“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这是各篇的主体;篇末则援引文
献以补充论证正文,包括重农思想、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农业季节、农业地理、农产
品贮存与加工。^衫.疤/墈^书^旺, ¢蕪*错~内_容^据统计,书中援引经传160余种(一说180余种)。可以说是历史经验和
当代生产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农业论著。
《齐民要术》规模之庞大、内容之丰富、结构之严谨,都远远超过以往。《吕氏春
秋·上农》等四篇,虽说不算是农学专著,但内容连贯倒也自成一体,基本上属于栽培
总论性质。
西汉《汜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史称18篇,存者不过3000余字,总结了关中地
区的耕作技术,也只限于种植业。东汉崔寔(?—170年)《四民月全》虽已涉及农、
林、牧、副,却略于技术而重于农事之安排,不过是一部月全性质的农书。¨第,一`看+书~枉- ¢追?最\鑫?章_节¢
《齐民要术》则是在前代农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
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新经验和新成就。
《齐民要术》的最大功绩是:其一,它全面、完整地总结了以耕—耙—耱为主体,
以防旱保墒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以增进地力为中心的轮作倒茬、种植绿肥等耕
作制度,以及良种选育等项措施。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其二,
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畜禽的饲养管理、外形
鉴定和良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备荒的措施。填补了传统农学的
空白,为后来农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毫无疑义,《齐民要术》的出现,是我国
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齐民要术》之所以能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是与当时历史条件和贾思勰的文化素
养、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旱地农业生产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虽说东汉以后
的200年间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因长期战乱而累遭破坏,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
技术的提高却未因此而中辍。以耕作为例,魏晋时期,“铁齿”(人字耙)和“耱”
(无齿耙)的出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耕—耙—耱结合的耕作技术,提高了旱地防旱保
墒的能力,到北魏时,又积累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墒情而进行的耕—耙—耱经
验,从而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耕作体系,不仅增强了防旱保墒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土壤肥
力,提高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