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为贾思勰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和内容。
贾思勰生活于北魏末期。青少年时期,正值孝文帝提倡经学,实行“文治”,深入
汉化运动的高潮,孝文帝极力倡导农业,朝廷议政都以农事为首,令各州、郡、县官经
常督促农业生产,做到“无失农时”,违者免官,甚至“一门之内,终身不仕”。太和
九年(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使“土不旷墱*”,
规定种植五谷瓜果蔬菜,植树造林,解决人民吃饭问题。
贾思勰对经学颇有造诣,既受历代重农思想之影响,又得到“太和之风”的熏陶。
因此,他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在他任瀛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以南)高阳郡(保定
市一带)太守时,勤于职守,督导农桑,对瀛州及其邻近州县的作物进行深入调查。他
特别重视良种的推广,这是种植物增产的关键。他对80余种粟类品种的性状特征的分析,
是他多年调查的结果。及至后来他退居田园,更是亲自到稼穑、桑果、畜禽甚至场院整
治等生产活动中去观察和分析农业生产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如,
济州以西(现在鲁西)的长辕犁不如齐人的尉犁那么“柔便”;蚕茧用盐杀蛹法比曝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