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119章完结

第119章完结

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

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

图说》等农业著作。¢x¢n*s-p¢7^4¢8,.~c¢o·m/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

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

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

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

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崇祯元年

(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

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E¨Z-暁.说+蛧/ -追?罪-薪′彰+劫*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

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

名为《农政全书》。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

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

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

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

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

祯的《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

是纯技术性的农书。′丸^本*榊-戦, ?免?沸^越+犊′《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但

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开垦、水利、荒

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

以“荒政”为类,前代农书,如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虽然亦偶尔谈及

一二种备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祯《农书》“百谷谱”之末开始出现“备荒论”,然不足

2000字,比之《农政全书》实在是少得堪怜。《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且

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

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然而,救荒只是治标,水利才是治本。水利作为一目,亦有9卷之多,位居全书第

二。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

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

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

《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

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但是徐光启并没有因为着重农政而忽视技术,相反他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事试验

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例如,对棉花栽培技术的总结,古农

书中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唐韩鄂的《四时纂要》,以后便是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

《农书》,但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