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120章完结

第120章完结

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_x,s+h!a¨n+j~u-e^./c¢o/m!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

的研究,“大而经纶康济之书,小而农桑琐屑之务,目不停览,手不停笔。”据统计,

全书征引的文献就有225种之多,真可谓是“杂采众家”。

然而徐光启摘编前人的文献时,并不是盲目追随古人,卖弄博雅,而是区分糟粕与

精华,有批判地存录。对于一些迷信之流,往往阙而不录,对于已收录的文献,也多采

用“玄扈先生曰”(即今日之编者按)形式,或指出错误,或纠正缺点,或补充其不足,

或指明古今之不同,不可照搬。但这还不是玄扈先生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著古制

以明今用”。

例如,他把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

分析,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得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歆.完\ ¨ +鰰¨戦! ¢追,最~鑫.彰-結\他还对蝗虫

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徐光启就是在大量摘引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

到的见解,这些也多以“玄扈先生曰”的形式出现。例如,在书中徐光启用大量的事实

对“唯风土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重在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的正确观点。对引进新作物,推广新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据统计,徐光启在书中对近80种作物写有“玄扈先生曰”的注文或专文,提出自

己独到的见解与经验,这在古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

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出独见,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

好学精神和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徐光启一生以俭朴著称,“于物

无所好,唯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零′点,看*书¢ _勉_沸`粤^独~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

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因此,我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

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

求实的大家风范。

76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

《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

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

《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

《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于神农、黄帝。

《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

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

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讬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内经》之

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者,

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